10月28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了《全球能源展望2022》,500多頁的報告針對俄烏戰爭爆發之后帶給能源領域的一系列現狀和變化進行了剖析。其中第八章重點針對氣體形態能源,包括天然氣和氫氣進行了分析。IEA認為,氫氣將在2030年以后取代天然氣在氣體能源中的主體地位。
IEA的這份報告充分肯定了氫能在各國零碳戰略中的意義。報告稱:低排放氫產量從今天的低水平,到2030年將上升為每年3000萬噸以上。這相當于超過1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各國政府在低排放增長方面可發揮關鍵協調作用氣體、特別是在制定標準和確??煽康拈L期需求方面。
在IEA的零碳路線預測(NZE)中,2022年至2050年期間,每年約有3000億美元的資本用于天然氣。另外約300億美元用于液化天然氣基礎設施,主要用于新的液化能力。但在2030年后,天然氣投資會急劇下降,同時低排放氫投資也在增加。到2050年,對低排放氫的投資將增加到2200億美元以上,這大致相當于同期天然氣投資的減少。低排放氫的大部分投資支持電解槽生產氫(2030-50年期間平均1500億美元),其中包括對專用低排放電力的投資供應),但它也包括在配備CCUS的化石燃料上的支出(平均每年200億美元)。其余的投資是新的管道、航運和港口基礎設施。
在NZE設想中,到2050年,約15%的氫被混合到天然氣網絡中,這需要對天然氣基礎設施的投資相對較小。與天然氣相比,NZE設想方案中的氫生產相對資本密集型,每單位當量能源的投資水平需要兩倍。
今年以來發生在歐洲的沖突給全球低排放氫行業帶來了重大提振。以氫為重點的公司籌集的資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歐盟成員國現在的目標是通過增加低排放氫的使用來減少天然氣和石油的需求,以及英國和其他國家的更高的正式目標,似乎全球的主要項目將在短期內開始建設。
資本流動表明投資者和公司在未來幾年看到機會的地方。世界上最大的兩家電解槽于2022年開始運行。在中國,供應甲醇和化工廠的自給電解槽產能擴大了五倍,達到150兆瓦。在西班牙,一個太陽能20兆瓦電解槽在一個現有的化肥廠調試。兩個大型電解槽項目獲得了最終投資。首先是一臺260兆瓦的電解槽,旨在從2023年開始為中國的一家煉油廠供應。其次是荷蘭的一個200兆瓦的風電工廠,該工廠將于2025年開工,并與一個現有的氫需求高的煉油廠相結合??傮w而言,2021年氫電解槽項目開工或在建的資本支出約為15億美元,是2020年的三倍多。在每個項目中,投資案例都得到了價值鏈支持。
短期內將作出投資決策的大量項目取決于公司在整個價值鏈上的規模擴大。投資者已經注意到,并將資金引導到氫價值鏈上的公司。自2020年年中以來,國際能源機構跟蹤的33家純粹做氫能源的公司的資本金增加了約200億美元。2021年,7億美元的早期風險資本用于開發氫技術的初創企業,幾乎是2020年投資額的五倍。這一增長是由投資者對提供項目開發服務的初創企業的信心推動的,這強化了人們對項目即將建成的看法,以及對氫最終用途的創新技術以及甲烷熱解等低排放氫生產的潛在非電解路線的信心。
在幾個地區,低排放氫氣產量超過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當量,澳大利亞、中東和北非的出口是主要驅動力。
2030年,全球低排放氫產量在APS達到每年30噸氫(百萬噸H2/年),包括工業和煉油廠現場生產的氫,以及用于生產氫基液體燃料的氫。這相當于1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能量含量。到2030年,生產和輸送這一數量的氫將需要在電解槽和CCUS方面的累積投資1700億美元。設備,以及新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基礎設施和轉化為氫基燃料的工廠的近三倍。2030年,電解槽裝機容量達到260GW,由超過1000太瓦時(TWh)的低排放電力供電。雖然大部分需求最初集中在中國、歐洲、日本和北美,但隨著各國之間的貿易在本世紀晚些時候進行,投資的分布變得更加均勻。到2050年,貿易模式得到了良好的確立,澳大利亞和中東是最大的出口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