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上風電發展現狀
我國海岸線漫長,潮間帶及近海范圍風能資源十分豐富。2010年11月,我國第一座海上風電場示范工程——上海東海大橋100MW海上風電場項目投入運營。2014年底,國家能源局對外公布《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總容量10.53GW的44個海上風電項目被列入其中。“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規劃中,2015年海上風電機組裝機容量將達5GW,2020年將達30GW。
(2)潮汐能發電現狀
我國潮汐能蘊藏量約為110GW,可開發總裝機容量約21.8GW,年發電量62.4TW•h,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兩省和上海市沿海區域。已在1986年建成當時世界第三大潮汐電站,即江廈電站,裝機容量3.2MW。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我國將建設1~2個10MW級潮汐能電站和若干潮流能并網示范電站。目前,處于前期研究中的潮汐電站有4處,分別是浙江三門灣潮汐電站、廈門馬鑾灣潮汐電站、福建八尺門潮汐電站以及溫州甌飛潮汐電站。其中,溫州甌飛潮汐能電站規劃裝機容量為400MW,總投資335億元,規模世界第一。
(3)潮流能發電現狀
據對130個水道沿岸潮流能資源蘊藏量統計,我國可利用的潮流能理論平均功率約14GW。按海區分,以東海沿岸最多,有95個水道,理論平均功率約為11GW,占全國總量的78.6%。特別是舟山群島,許多地方潮流速度達到4m/s,適宜建設大型潮流發電場。2013年8月,由中國海洋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大學聯合研發的國內首臺100kW海洋潮流發電裝置在青島下水發電。同月,由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發,采用雙機組十字叉型水輪機專利技術和漂浮式雙體船載體設計的“海能III”號,在浙江岱山縣龜山水道投入運行,裝機總容量為2×300kW,成為世界最大的立軸潮流能發電站。
(4)波浪發電現狀
我國沿岸波浪能資源理論平均功率約1285萬kW,具有良好的開發應用價值,建立波浪能發電系統發展潛力巨大。我國首座波浪獨立發電系統,汕尾100kW岸式波浪電站于1996年12月開工,2005年第一次實海況試驗獲得成功。2014年1月,中國海洋大學主持研制的“10kW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電裝置”在青島齋堂島海域投入使用。根據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在山東、海南和廣東各建一座1MW級岸式波浪發電站。
(5)海洋溫差能發電發展現狀
1881年法國人達松伐耳提出海洋溫差發電的設想,1930年法國人G•克勞德在古巴建成陸基開式發電裝置,1979年8月世界上第一個有凈功率(15kW)輸出的海洋溫差發電裝置——“MINI-OTEC”漂浮式海洋溫差電站,在美國夏威夷建成。2013年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15kW溫差能發電裝置投入運行。2013年4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與香港華彬集團簽署協議,計劃在我國南海建造一座發電容量10MW的海洋溫差電站。
(6)海水鹽差能發電發展現狀
1939年海水鹽差能發電的概念被首次提出,由于鹽差發電技術最為關鍵的組件——滲析膜的發展滯后,鹽度差能發電技術進展較為緩慢。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滲透壓能法每平方米膜面積的發電功率已從0.1W提高到3W。
我國在1980年前后開始鹽差能發電研究,1985年在西安采用半透膜,研制成功干涸鹽湖濃差能發電實驗室裝置,半透膜面積為14m2。試驗中淡水向溶液濃鹽水滲透,溶液水柱升高10m,推動水輪發電機組發電功率為0.9~1.2W。